الخميس، 31 ديسمبر 2015

地球




地球[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球 地球的天文学符号
"The Blue Marble" photograph of Earth, taken by the Apollo 17 lunar mission. The Arabian peninsula, Africa and Madagascar lie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disc, while Antarctica is at the bottom.
阿波羅17號宇航員在前往月球途中拍攝的藍色彈珠地球照片(1972年12月7日)
軌道參數
曆元 J2000
遠日點152,097,701 km
(1.016 710 333 5 AU
近日點147,098,074 km
(0.983 289 891 2 AU)
半長軸149,597,887.5 km
(1.000 000 112 4 AU)
離心率0.016 710 219
平均軌道速度29.783 km/s
(107,218 km/h)
軌道傾角0
(7.25°至太陽赤道)
升交點黃經348.739 36°
近日點參數114.207 83°
已知衛星1個(月球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6,372.797 km
赤道半徑6,378.1366 km
半徑6,356.752 km
表面積510,065,600 km²
體積1.083 207 3×1012 km³
質量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5,515.3 kg/
表面重力9.780 1 m/s²
(0.997 32 g)
11.186 km/s(≅39,600 km/h)
恆星週期0.997 258 d(23.934 h
赤道自轉速度465.11 m/s
轉軸傾角23.439 281°
北極赤經未定義
北極赤緯+90°
反照率0.367
表面溫度最低平均最高
热力学温标184 K287 K331 K
摄氏温标-89.2 ℃14 ℃57.7 ℃
大氣特徵
表面氣壓101.3 kPa海平面
成分78.084% 
20.946% 
0.934% 
0.0381% 二氧化碳
水蒸氣(依氣溫而有所不同,詳見相對濕度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陽由近至远的次序排列为第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棲地[1]。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根據放射性定年法計算結果和其他來源顯示,地球诞生于約45.4亿年前[2][3][4][5],而生命诞生於地球誕生約十億年後(距今約36億年)。从那以后,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臭氧层形成。臭氧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6]。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為止。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板塊,或稱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岛屿。液态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其他太陽系內的星球表面存在。[a][b]地球的内部仍非常活跃,科學家推測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c]。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垂线倾斜23.4°),[7]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四季变化。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改变了月球表面环境。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透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地球的观点,包括神创論、地平說、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歐洲人常稱地球為蓋婭,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ليست هناك تعليقات:

إرسال تعليق